首頁 研究環境毒理與工業衛生

環境毒理與工業衛生

Environmental Toxicity and Industrial Hygiene

The research covers the application of DNA and protein adducts as biomarkers of exposure, characterization of metabolic activation and tissue dosimetry of organic pollutants, the analysis of estrogenicity of endocrine disruptors, and the hazardous exposure assessment.
此一研究領域主要涵蓋環境中污染物質於動物體內的傳輸與流佈,以及其致毒效應機制研究。 包含兩個重點:
生物性指標 (Biomrkers)
環境及工業流行病學調查多以之作為人體致癌物質之累積曝露劑量推估法,包括體內尿液、血液及巨分子(例如蛋白質及DNA)等生物性檢體,皆能做為生物性指標。其中蛋白質及DNA生命週期或半衰期長,可反映出長時期所累積親電子性之致癌物質的總劑量,因此在定性上可作為鑑定半衰期極短且具化學活性的代謝物,在定量方面則透過毒理動力學模式(toxicokinetic model)的建立,評估半衰期極短之中間產物於生物體內組織劑量(tissue dose)指標,藉由對毒性物質作用機制的了解,評估其對人體健康效應的潛在風險。
環境荷爾蒙 (Environmental Hormone)
環境中外因性化學物質(exogenous chemicals)進入生物體內,可藉由模擬天然荷爾蒙與荷爾蒙受體結合,造成體內對荷爾蒙的過度作用;或可經由刺激或抑制內分泌系統,干擾荷爾蒙之合成及代謝的調控,間接地影響體內荷爾蒙之效應。故生物體在攝取這些物質之後,可能阻礙生物體成長、發育、生殖等基本機能。逐漸累積之研究證據顯示,長期曝露於難分解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質,例如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ons 及戴奧辛(dioxin)或其他植物性雌性激素,具有調控對罹患乳癌之風險。科學界及公眾對此一研究證據,給予極大之關注,主要是因此類化合物廣泛存在於環境中。
因此未來之研究課題包括利用蛋白質及DNA adducts作為生物性指標,推估生物體內在致癌物質之累積暴露劑量及風險;建立高靈敏之生物檢測法(bioassay),推估化學物質及環境樣本之雌性激素干擾效應作用。